这些年得到最大的教训是,喧闹之后才是真正思考的开始。在璩静事件后,大众对她的作为困惑不已,以至于不知如何评价,直到火力转向参哥。
有人觉得拉参哥下水是百度的小动作,不无可能。“中专生”,“钳工”,“卖海鲜的”,在一系列标签加身后,参哥一本正经教互联网高管的画面有了不少喜感。这种画面在群众中会引发两种情绪:一是大致是“原来还能这样,我也能/要大干一场”,这是同理心;二是“操,这么个sb凭啥比我还混得好”,这是嫉妒心。
即使对吃瓜群众来说,相对于挑战璩静,骂参哥的确门槛低太多了。毕竟“璩”字绝大多数应该都不认识,也就是我这种上年纪的看着眼熟,一番史海钩沉,才想起曾经有位同姓台湾女政客曾经掀起的滔天巨浪。
对那个年代的网民来说,忘记璩字意味着忘记过去,是对历史的背叛。某种意义上说,璩静事件是对互联网记忆曲线的一次长程测试。有句话说“历史不会重演,但会押韵”,这个韵脚倒是巧妙悠长。
尽管璩静给百度带来了不小的风险,但她的特殊姓氏也成了一道屏障,让想借机骂百度的网友们投鼠忌器。所以百度整体上安然无恙。随后在李彦宏语重心长的表态中,人们知道了:Robin并不赞成这种表达,或者不赞成这种公开表达,又或者不喜欢这种表达对他带来的紧张感。
随着hr创意视频的快速上线,紧张感暂时被放在了一边。参哥也完成了自我表白。现在对百度来说,似乎终于可以有一些真正的思考了。
然而并不会。人们总是在风浪中应激,又在淡静后遗忘。
应该说,百度已经做了很多。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做。有些病不是吃一把退烧药就能应付得了,还得要补中理气才行。璩静的短视频上线到发酵有一个多星期,团队全员霸王硬上弓做短视频的时间以数月计,办公室打小人更是经年累月。在过程中并没有人觉得这不正常,也没有任何纠偏的举动。
三个节点分别对应了:
- 企业危机体系的感知与响应能力。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感知能力,还有更可怕的深层原因:常见疾病往往都能找到外因,但癌症通常是内因。癌症在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面前游刃有余,因为它被当成“自己人”。
- 业务子系统的决策理性。作为业务部门负责人难免会面临一些荒唐指令。假如砍预算确实是来自百度最高层,那么系统内部如何消化这种离奇决策是部门负责人要解决的课题。
- 企业价值观缺陷。不用复杂的论证,高管行为虽然会偏离,但其中的绝对主线一定反映了公司核心价值观。比如对流量的超常热情和对人的过度冷漠。
如果是场感冒,把璩静送走似乎就一了百了。但深层问题会导致新的症状一再出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