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孩子走在街头,遇到前面有人吸烟时,妈妈会赶紧叫孩子“闭气”。我也试过方法但发现:烟草,无论是气味还是它的有害物质,都不是受邀请才进入人体的。即使你屏住呼吸,它们也无孔不入。
我自己早晚步行上下班。一路上经过的人不少,有成群结队的年青人,步履蹒跚的老者,甚至有迈四方步的老太太,很难说是主动或是被动,他们的嘴里都不幸被塞了一支烟。那不幸并不属于他们,而是为我定制的。有时,快步走到这些人前面是个避开二手烟的可行方法。但也有个别吸烟者矫健得象个正常人(或者更甚),以至于我几乎认为对一些特殊物种来说,烟草或许增强了他们的行动力,以至于我得跑步才能超过他,抵达安全区。
成人如此,那么孩子呢?对1.2~1.5米的孩子来说,他们在大街上吸入的成分更加复杂。比如汽车尾气在1米左右浓度最高,而他们更不容易有躲避吸烟者的意识。
有一次带着孩子在广州动物园的休息区休息。一位面色黝黑的小个子男人在吸烟。我尽量温和地建议他不要抽烟,并且告诉他“这对你的孩子也不好”。他讪讪地熄了手里的烟。不过我还没来得及庆祝,男人的妻子怒气冲天地过来,似乎是训了他几句。他听完以后又默默掏出烟点上,重新将他的孩子笼罩在烟雾中。而我,只好带着女儿离开了。显然,那位强悍人妻虽然没有多少文化,却颇懂得维护他丈夫的“尊严”,以及对自己家人的合法伤害权。
救救孩子(和他们的母亲)
新京报有篇发布于2020年的报道(https://www.toutiao.com/article/6810280521214460430/?upstream_biz=doubao&source=m_redirect)说,中国72.9%的儿童青少年正遭受着二手烟的伤害,二手烟已成为影响儿童呼吸健康的头号杀手。
据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15岁以下青少年吸烟状况调查显示,72.9%的儿童青少年正遭受着二手烟的伤害,其中有42.3%发生在家庭,67.7%在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中。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发布的《儿童呼吸健康科普白皮书》显示,1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的是呼吸系统疾病,占比达51.87%。导致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室内环境问题主要有三大因素,位居第一的是二手烟,占比38.3%。不难看出,二手烟已成为影响儿童呼吸健康的“头号杀手”。
报道还援引多方数据说明吸烟对吸烟者的种种健康危害,当然这就不是我所关心的了。
中国疾控中心,虽然对他们的控烟报告讳莫如深(在官网上找不到,联系方式只有微信,留言回复倒是极速:“系统繁忙”)。不过在2023年其三级栏目“烟草危害“下”发表了一篇《“三手烟”危害竟然这么大!》。
“三手烟”是指吸烟者“吞云吐雾”后残留在衣物、墙壁、地毯、窗帘、皮革、家具,甚至头发和皮肤等表面的烟草烟残留物,是目前危害最为广泛的室内空气污染。残留物中含有尼古丁、致癌物、重金属、放射性物质等有害物质。
“三手烟”为什么危害大? 一是容易被忽略。二手烟能躲,但三手烟难防。看到有人吸烟,我们能躲开,但是遭受三手烟的危害往往是不自知的,通过呼吸、皮肤进行吸收,很容易被忽略。 二是危害时间长。二手烟中的有害成分被吸附在物品表面,形成“三手烟”, 时间可长达数月,想要彻底去除非常困难。 三是对儿童的危害尤甚。因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容易在地上爬或接触各种被污染的物体,抓到东西往嘴里塞。
吸烟率全球差别不大
无论二手还是三手烟,其罪恶根源在于一手吸烟者。在今日头条看到一位预防兽医学专业博士“后山人进城”的文章(https://www.toutiao.com/w/1822822283137036/),未说明来源,我是因腾讯元宝找到这篇文章的。鉴于没有其它权威来源,这一系列数据的可信度似乎还挺高。
总体趋势:中国成人吸烟率从2010年的28.1%下降到2022年的24.1%,但下降速度远低于全球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。
- 不同性别:男性吸烟率从2018年的50.5%降至2022年的45.3%,女性吸烟率一直较低,2022年为2.3%。
- 不同年龄段:2022年15-24岁组吸烟率降幅最大,但90年代以后出生的男性吸烟率呈上升趋势,尤其是在农村地区。
仅看成年人吸烟率数据,世界各国差别并不太大。作为奉行中庸之道的中国,果然是不孚众望地占据了中间位置。仅英国、墨西哥、巴西在20%以下。若是英国代表了文明,那为何其它发达国家吸烟率看来都不低?和我们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墨西哥人为什么不吸烟呢?难道是可口可乐满足了他们对生活的所有期待吗?(以下表格并非完整排序,由于缺乏更多数据来源,其准确性也未经考证)
排序 | 国家 | 吸烟率 |
---|---|---|
1 | 缅甸 | 45.5% |
2 | 法国 | 34.6% |
3 | 印尼 | 37.9% |
4 | 南非 | 31.4% |
5 | 西班牙 | 27.9% |
6 | 德国 | 28.0% |
7 | 土耳其 | 29.3% |
8 | 俄罗斯 | 28.3% |
9 | 印度 | 27.0% |
10 | 美国 | 25.1% |
11 | 中国 | 25.0% |
12 | 菲律宾 | 24.3% |
13 | 越南 | 23.5% |
14 | 泰国 | 22.8% |
15 | 日本 | 21.9% |
16 | 巴基斯坦 | 20.0% |
17 | 意大利 | 23.4% |
18 | 巴西 | 16.5% |
19 | 墨西哥 | 13.9% |
20 | 英国 | 12.9% |
这样一看,吸烟率数据似乎不能用来揣测文明的优劣。
但由于美国、日本、香港等地室外公共场所严格控烟,可以预见的结果是人们在室外暴露的机会显著降低。在禁烟国家,如果你想在室外公共场合吸二手烟,还得特意规划路线才行。
我又让Grok做了深度搜索,或许受神秘势力干预,数据质量不高。不过也有一点参考价值:中国非吸烟者二手烟暴露率为68.1%,每天7000万非吸烟者暴露,其中包括1800万儿童。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家庭暴露率,北京家庭二手烟暴露率为29.6%,上海徐汇区家庭二手烟暴露为44.82%,重庆某区达48.2%。
家庭二手烟可以视为全域二手烟暴露的“底仓”。在居家环境中吸烟的人,在公共区域自然也不受约束(除非有强制要求及有力监督)。如此一来,用道德引导的方法来劝诱这部分人戒烟就成了天方夜谭:一个连自己亲人都不在意的人,怎可能指望他在外体恤别人的健康或感受呢?
文明的刻度
在不打算彻底、全面禁烟的情况下,控烟无非两个思路:一、减少一手吸烟者或其消耗量;二、保护非吸烟者免受二手、三手烟伤害。
关于第一条,很明显并没有具体有效的措施加以影响。元宝提供的数据显示,从2018到2024年降低了2.5%,而2018年前的8年只降低了1.5%,原因归结为2018年起部分地区禁止公共场所吸烟。至于你信不信,我觉得这多少也算是个好消息。
根本上,吸烟是个人选择,由于社会心理的多方面因素影响,事实上很难让吸烟者弃暗投明。所以管理方向首先应该是保护非吸烟者,而不是把吸烟者解救出来。因为只有自救者才值得救、救得了。既然各国吸烟率都差不多,我们不妨认为这是一种自然演化选择(若有一天发生某种灾变,令不吸烟者死光,只有吸烟者幸存,那也是大自然的选择,反之亦然)。但是吸烟者与被动吸烟者之间的比值,却能明白无误地显示文明的刻度。
比如在中国,目前的吸烟率约25%,被动吸烟者68.1%,吸烟者带来的伤害系数是2.7,即平均每位吸烟者令2.7人遭受二手烟伤害。
同时还有一个吸烟量的数据,假定市售烟草的毒性相同(大致上也确实如此),中国烟民平均每日吸烟量是16.8支,是希腊(8支)的2倍,美国(10支)的1.6倍以上。
既然中美吸烟率大致相同,不妨再看看美国烟民的周边杀伤力如何。由于存在一些自相矛盾,美国数据难以准确估计,但注意到美国全境公共场所禁烟(注意该国大麻已合法化),因此美国人的公共场所暴露机会极低。元宝推断暴露人数为4350~5800万,但它算出来的吸烟率只有11%,其它来源的数据则是23~25%,这里姑且按23%计算,则每位吸烟者的附带杀伤指数为5800万(按高线取被动吸烟者数量)/7600万(按23%计算)=0.76。
以美国为基准,我们大致推算出中国烟民的单人伤害输出为:
16.8/10*2.7/0.76=5.97
亦即,中国烟民的单人伤害输出是美国烟民的约6倍,成为当之无愧的毒王!
变好Or变坏
大概春节前还出了另一件事情,就是有关当局更新了“公共场所”的定义。虽然有人辩解说这个更新无关公共场所禁烟的规则,但是显然,它事实上带来了不少改变。如果立法者出于善意,那么建立一个关键词库并不算难,何况现在AI已经如此强大。法律的变更牵一发而动全身,既然我们应用大陆法系,就有起码的义务考虑周全一点,而不是象肉鸽一样,走到哪拉到哪儿。
2024年12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《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(2024年12月)》,对21部行政法规的部分条款予以修改,对4部行政法规予以废止。其中,《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》第二条第一项修改为“宾馆、旅店、招待所”,删除了饭馆、车马店、咖啡馆、酒吧、茶座等5处场所。该条例将于2025年1月20日实施。
所幸,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混蛋。
铁道游击队
众所周知,铁道系统在道德方面是严重紊乱的。在车厢内,尤其在洗手间,会有无限重复的喇叭声提醒你不得抽烟,并以罚款、行政拘留甚至刑事责任相威胁。但只要在过站时你往门外一站,就可以不受约束地享受烟草带来的个人快感,和给他人造成无法拒绝的粗暴冒犯。没错,站台默认是允许抽烟的。
车站厕所不允许吸烟。但厕所里永远烟雾缭绕,想必是因为执“法”不便。其实烟感完全可以降低成本,做到大范围普及,只不过管理者太过怠惰了。
车站广场可以吸烟,所以烟民会在这里吸足之后再进站。但烟民的智商也许不算太高。他们似乎没有留意到,进站身份验证这一关的半开放空间并没有禁烟标志。这也足以说明,少抽几分钟或少抽几支类并不必然造成死亡。
所以,在3月11日这一天,当我从南通西站候车厅走上月台时,虽然仍然受到烟雾侵袭,却听到一个世纪以来最美的声音——站方广播说“站台禁止吸烟,请熄灭你手中的香烟”。同样地,由于没有穿制服的执法人员巡视,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听从劝诫,但这个声音已经给了我足够的安慰。
徐汇好声音
近期,上海“徐汇健康”公众号指:上海作为常住人口2500万左右的超大城市,成人吸烟率虽已降至19.2%,但人群二手烟暴露率仍达47.6%,室内控烟状况不断向好,但室外二手烟情况却不容乐观。为此开启网红地标控烟试点(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jM5MTI2MzMxNg==&mid=2651503752&idx=1&sn=53af6818f9f26944b3f3e4fc57eb3fba&chksm=bcf4ba5d03f45f0948fe9ae5acf4b2bc17d0c92debbe3889b05fe0313ed204e9e38a448f3fd3#rd):
上海深入推进“控烟行动三部曲”,即“室内全面禁烟、室外不吸游烟、吸烟请看标识”,在加强法定禁烟场所监管执法和宣传倡导的基础上,“疏堵结合”共治室外“游烟”。从3月中旬起,依据九部门联合发文的精神,本市将率先在武康路、豫园商城、新天地、外滩、南京路步行街、陆家嘴商圈、今潮8弄、蟠龙天地等8个中外游客集中、人群密集的“网红”地标场所重点推进,形成示范效应。据了解,这在全国室外场所控烟工作中,也属引领创新之举。
这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行动值得喝彩,但也可以想象,室外公共场合禁烟任重而道阻。权力是一种能量,想必有更优先要关照的地方。考虑到前两天出台《国民健康振兴法》,似乎是希望让人们能够活到领取退休金的那天(当然首先是活到交完应交的养老金那天)。虽然该法并未涉及禁烟内容,但元宝说有“配套法规”,指的是将于今年愚人节生效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》。
行为经济学帮帮忙?
听说行为经济学的缔造者丹尼尔·卡尼曼已于日前结束了自己的生命,遗憾、祝福。
《认知操纵:宣传如何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》一书中提到认知失调是吸烟行为难以改变的原因。简单来说,如果你相信吸烟有害健康,你自然应该选择戒烟,但如果你戒不掉,你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变认知,相信吸烟对健康根本不算个事儿。
人们对某种行为越执着,对威胁该行为的信息的阻抗就越大。心理学家发现,最难以相信吸烟危害的人是戒烟失败者。戒烟失败后,他们对吸烟变得更加执着了。
如果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吸烟者戒烟,而是减少他对非吸烟者的伤害,也许方法会多一些。
首先是法律法规完备,及管理方履行职责。
其次是社会心理引导。不知道“给你的孩子/家人一条活路”这样的宣传是否有效,但老实说,如果戒烟真有那么难,那么这样的劝导只会让Ta更多地在公共区域吸烟,从而伤害他人。对家庭的伤害是可控的,对社会……是难以估量的。
据说在美国,吸烟被视为“不体面的行为”。这是最重要的社会心理背景,它是抑制性的。
还有一种引导性的方法。比如元宝建议的:烟盒印上“吸烟者亲属表情包”(如咳嗽的爷爷、流泪的孕妇);开发“戒烟彩票”,中奖者可获免费体检;某些国家尝试“吸烟税转教育基金”,让吸烟者为教育事业“氪金”。
不过,最需要补偿的也许不是”教育基金”,而是非吸烟者。对吸烟者额外课税以支付非吸烟者罹患 相关疾病的开支更合理一些。这时吸烟者有了相对明确的“对手”,而这个“对手”根据需要还可以更具体一些,以强化因果。我不知道丹尼尔或其学生有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,但相信如果一个吸烟者意识到他多交的税都用来为对门的不吸烟者(也许是位小朋友或老太太)支付医疗金,他会下意识地捂紧钱袋。
甜点
来自美国联邦公共卫生署的数据(https://www.stnn.cc/c/2024-11-20/3936592.shtml)提供了如下有意思的视角:
- 人种。2020年,印第安和阿拉斯加原住民有27.1%吸烟,白人13.3%,非裔14.4%;
- 收入。2020年,年薪低于3.5万美元人士吸烟率为20.2%,年薪1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6.2%;
- 性向。2019~2021年间,LGB人群吸烟率为16.3%,而异性恋成人为12.5%(疾控中心也有个数据,显示差别更为悬殊:2021年LGB成年人中有27.4%吸烟,而异性恋成年人中只有18.4%。https://www.cdc.gov/mmwr/volumes/72/wr/mm7218a1.htm)。
将CDC数据整理成表格如下:
社会人口群体 | 烟草使用流行率 | 对比群体 | 对比群体烟草使用流行率 |
---|---|---|---|
25-44岁人群 | 22.1% | 45-64岁人群 | |
18-24岁人群 | |||
65岁以上人群 | 21.1% | ||
17.0% | |||
11.0% | |||
农村地区成年人 | 26.2% | 城市地区成年人 | 17.5% |
低收入人群 | 24.7% | 中等收入人群 | |
高收入人群 | 18.9% | ||
14.8% | |||
性少数群体(LGB)成年人 | 27.4% | 异性恋 / 直人成年人 | 18.4% |
已婚或与伴侣同住者 | 17.5% | 离婚、分居或丧偶 | |
单身、从未结婚或未与伴侣同住 | 21.3% | ||
20.1% | |||
未参保人群 | |||
28.4% | 由医疗补助保险的人群 | ||
有其他公共保险人群 | |||
私人保险人群 | |||
仅由医疗保险覆盖的人群 | 28.1% | ||
21.6% | |||
16.2% | |||
10.7% | |||
有残疾的人群 | 24.2% | 无残疾人群 | 18.2% |
报告有严重心理困扰的人群 | 37.6% | 未报告严重心理困扰的人群 | 18.0% |
“仅由医疗保险覆盖”(Medicare Only)经查询指的是≥65岁的成年人,他们仅享受联邦医疗保险覆盖而不包括任何私人保险、医疗补助或其它公共保险。信息显示这个年龄段老人戒烟率达到81.9%,似乎是在岁月将尽时,他们终于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?
整理这篇东西是因为个人对于吸烟之祸深恶痛绝,但并不针对任何在可能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避免吸烟的吸烟者。事实上他们值得一句感谢。
发表回复